摘要: 大朝通寶——蒙元早期鑄幣,為蒙古汗國在改稱元以前稱大朝時期所鑄造。大朝通寶銀錢以前較為稀少,曾被視為五十名珍之一?! 〈蟪▽毠佩X,由于存世量少,歷來爭議頗多,有學者認為它是元初所鑄的錢,也有學者存在不同意見。
大朝通寶——蒙元早期鑄幣,為蒙古汗國在改稱元以前稱大朝時期(公元1227年)所鑄造。其錢文楷書,直讀,光背無文。有銀質(zhì)、銅質(zhì)兩種,均為小平錢,存世極少,其中譜載發(fā)現(xiàn)相對銀質(zhì)多,而銅質(zhì)極罕見。大朝通寶銀錢以前較為稀少,曾被視為五十名珍之一。
大朝通寶古錢,由于存世量少,歷來爭議頗多,有學者認為它是元初所鑄的錢,也有學者存在不同意見。直到1986年,寧夏維修位于銀川市西北約50公里處的賀蘭山東麓、始建于西夏中晚期的拜寺口雙塔時,在清理西塔塔剎時發(fā)現(xiàn)了一枚與元代早期文物一起貯藏的銀質(zhì)大朝通寶,該錢的鑄造年代為蒙古汗國時期才得到論證。
丁福保編纂、戴葆庭參與鑒定的《歷代古錢圖說》這樣介紹大朝通寶:“蒙古未改國號大元以前所鑄,有銀鑄與銅鑄二品。按《金國志》,明昌五年,何大雅說王曰:不若求援于大朝?!端问贰罚讨葜?,幸依大朝,以定夾攻之策。是蒙古早已稱大朝矣。”馬定祥批注:“蒙古大朝通寶銀錢有光背錢,另背有一似木字戳者,罕。同時,大朝通寶銀質(zhì)錢有不同版別”。
從面文上來說,“大朝通寶”的文字將“大、通、寶”3用瘦金體用瘦金體,顯得靈動自然,筆法瘦勁有力,雖瘦卻不失其內(nèi)涵,如同一個瘦而勻稱的美人?!按蟆弊钟绕滹@風姿,不同俗態(tài)。其他字的筆畫相對瘦硬,筆法外露,運筆的提頓轉(zhuǎn)運的痕跡顯得更加明顯,為古文錢面文中風格比較獨特的字體。而朝字則是用非瘦金體,應(yīng)該是楷體,形體方正規(guī)矩,筆畫平直,字體端正。
所以說,“大朝通寶”,不僅僅體現(xiàn)大朝的繁榮,也體現(xiàn)大朝的兼容并包。
據(jù)悉,大朝通寶楷書小平銀質(zhì)價格為4000元,大朝通寶楷書小平銀質(zhì)背“木”價格為4500元、大朝通寶楷書小平銅質(zhì)價格為8000元。有銀質(zhì)、銅質(zhì)兩種,均為小平錢,存世極少,其中譜載發(fā)現(xiàn)相對銀質(zhì)多,而銅質(zhì)極罕見。
大朝通寶的字體是成吉思汗受到金世宗的影響,所以借鑒了大定通寶錢幣字體的樣式。大定通寶字體模仿宋徽宗的瘦金體,也是金代錢幣中的佼佼者。
“大朝”乃蒙古成吉思汗鐵木真建立蒙古汗國時的國號,源自鐵木真衷心傾慕的契丹太祖阿保機所建的契丹汗國的國號“天朝”。
契丹太祖阿保機是唐末至元中期四、五百年間,被北方各民族所共同景仰和崇拜的最偉大的傳奇帝王,是被北方各民族當作薩滿教最高大神太陽神所祭奠的神話人物。
大朝通寶是蒙古汗國早期鑄幣的觀點,目前已漸成為錢幣學界的共識,但對其鑄主、用途、鑄造流通情況等問題仍眾說紛紜,難衷一是。